若優婆塞、優婆夷受持戒已,若見比丘、比丘尼;優婆塞、優婆夷毀所受戒,心生憍慢。言:「我勝彼,彼不如我。」是優婆塞、優婆夷得失意罪。不起、墮落;不淨、有作。
一、毀所受戒:
四眾所受戒法不同:比丘為二百五十戒,比丘尼為五百戒,優婆塞、優婆夷所受菩薩戒同為六重戒、二十八輕戒。雖然戒法有多少的不同。而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五戒,是所有佛弟子應共同遵守之共同戒法。
四眾所受戒法至為綿密,一一戒法均為日常生活言行瑣事,一不留意,即可能毀犯所受戒法而不自知,因此,四眾毀犯所受戒法,若嚴格觀察,頗為頻繁。
若四眾所受戒法,能至心持乃至一心持而不毀犯,是善法成就,善法成就,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如戒經上佛說:
「若一切時中,為一切眾生修集善法,得不退轉,是故,我說是人決定不久,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二、心生憍慢,言:「我勝彼,彼不如我。」
四眾所受戒法,若能一一法一心持而不毀,則即成三聚淨圓戒,即能得無上戒果,但受戒者因根性不同,能持戒法有強有弱。有人於殺生戒,能持不犯,而於他戒則弱。有人能於妄語戒,能持不犯,而於他戒則弱。然守戒與戒果相因相生,即持戒多者,戒果即高,反之則低。是以,持戒之戒果,毀戒之罪報,皆自我承當,與他人無關。
故見四眾毀所受戒,除應發慈悲心,代為惋惜外,不可生憍慢心,以為「我勝他,他不如我」,若生此憍慢心,即犯此戒。
「憍慢」是煩惱,是五上分結範圍,自高凌物而不能容物,故易招煩惱。俱舍論四說:「慢對他心舉,憍由染自法,心高無所顧。」
故「憍慢」是大結、是大染,必須去除,大集經說:
「摧憍慢山,拔生死樹。」
可見「憍慢」是結縛生死的重業,必須摧破。
所謂「五上分結」者,是於色界、無色界起,即:
(一)、色愛結:貪著色界五妙欲之煩惱。
(二)、無色愛結:貪著無色界禪定境界之煩惱。
(三)、掉結:二界眾生,心念掉動,而退失禪定之煩惱。
(四)、慢結:二界眾生,恃自凌他憍慢之煩惱。
(五)、無明結:二界眾生痴闇之煩惱。
此「五上分結」是對「五下分結」而立。五下分結是三界中欲界的結惑,所以叫「五下分結」,即:
(一)、貪結:貪欲之煩惱。
(二)、瞋結:瞋恚之煩惱。
(三)、身見結:我見之煩惱。
(四)、戒取結:取執非理無道邪戒之煩惱。
(五)、疑結:狐疑諦理之煩惱。
何以將「憍慢」列為「五上分結」?蓋受戒已之優婆塞、優婆夷,若至心持或一心持不毀,能入色界甚至無色界之禪定境界。若於禪定中心生「憍慢」,即退失禪定,又回到三界。故受在家菩薩戒之優婆塞、優婆夷,其法位、果位已有相當成就,不可妄自菲薄也。
三、是優婆塞、優婆夷得失意罪:
心生憍慢之優婆塞、優婆夷,原已發菩提心,若因持戒故而處色、無色界禪定,因心生憍慢,禪定退轉,故云得失意罪。
四、不起、墮落:
受戒已之優婆塞、優婆夷,見四眾毀所受戒,不心生憍慢,而生慈悲心、警惕心,自我精進,持戒不犯,即能于色、無色界禪定中起昇。反之,因見四眾毀所受戒,心生憍慢,禪定自此不進,故云「不起」,並由此退轉,故云「墮落」。
五、不淨、不作:
見四眾毀所受戒而心生憍慢,「憍慢」即為不淨。「不淨」者是有為法、有作法,故云有作。
叁、釋二十八輕戒──見四眾毀戒心生憍慢戒第六畢
網主備註:藍色字為菩薩戒經文,紅色字為分段經文,黑色字為內容解釋。
發布日期:2010年03月17日星期三下午5:28p.m
資料來源:普陀書軒緣整理